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

點亮ADHD孩童~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

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成立緣由是一群中部的醫師、治療師、大學教師和家長們有感於醫療科技發達的今日,社會大眾對不專心過動症的孩童(ADHD)仍舊有著許多誤解和偏見,加上醫療服務的侷限以及照護需求的迫切,因此在陳錦宏醫師的號召下成立「心動家族」(不專心好動家族)來協助易分心好動的兒童及其父母,提供最新的醫學知識,分享有效的教養方式以及促進彼此的成長支持。

網站-衛教資訊-有需多相關影片可供家長參考

服務項目:

  • 一、家長教養課程、行為介入課程。
  • 二、兒童情緒課程、社交技巧課程、專注力課程。
  • 三、兒童遊戲競賽。
  • 四、ADHD家族旅遊。
  • 五、大眾衛教
  • 六、校園講座。
  • 七、志工培訓。
  • 八、專業知識網頁、FB。
  • 九、家庭支持Line群組。
  • 十、整合中部區域、雲嘉南區域及花蓮區域醫療心理社會資源,統整與設立衛教網絡。
  • 十一、 協助高雄市兒童精神科醫師衛教網絡。
  • 十二、 立法院公聽會爭取ADHD家庭權益。
  • 十三、 ADHD孩童亮點培育計畫。
  • 網址:https://www.tc-adhd.com/about_intro.php

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

8/27請給疼愛你的祖父母一個擁抱,說聲我愛您~(別忘了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是祖父母節喔)

 你還記得上一次跟阿公阿嬤談天說地是什麼時候嗎?

你還記得阿公阿嬤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嗎?

祖父母節8/27就要到了,

別忘了給疼愛你的阿公阿嬤一個大大的擁抱!

大聲說出自己的感謝並說聲~我愛您!

唱出你心中的~感動~


阿嬤的衛生紙

阿公的禮物





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

親子教養宣導---你~網路成癮了嗎?

在3C產品充斥的環境中,您是否發現家中的孩子出現~機~不可失的情況?孩子沉迷於網路的世界中,與家人之間的互動變少了?當您限制他上網的時間時,他會暴跳如雷、情緒失控!什麼樣叫做網路成癮?就求學階段的學童來說,只要影響到正常的人際互動(與同儕關係疏離轉與網友互動)、學業成績退步、上課精神不濟...,那就是~確診了!!!


趕快根據 國衛院發表全球第一套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

來了解一下自己或是孩子網路成癮的程度吧!



為什麼玩網路遊戲會成癮?成癮的原因是什麼?

防範孩子網路成癮,親子關係是解鎖關鍵



現階段的孩子若使用強迫方式沒收手機,可能會造成激烈反擊、情緒崩潰,家長可以透過關懷與對話減少使用網路的時間,透過親子活動(出去騎腳踏車、打球、散步、聊天、出遊....)增加親子互動機會,以減少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,也能利用除了網路以外對孩子具有吸引力的事情,來誘導他慢慢減少使用網路的時間,多溝通、多傾聽、好好說話,運用親子互動幫助孩子與現實生活連結,當孩子願意和別人互動,自然就降低了網路成癮的風險。

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

【停止暴力看見愛,目睹兒少共關懷】達達的超能力-動畫

家庭暴力會威脅到孩子應該在家中獲得的安全感與穩定感,進而影響到孩子的情緒管理與偏差行為,如何建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家,需要全家人共同努力,如果有任何需要諮詢或協助的問題,都可以撥打免付費專線412-8185(全國家庭教育諮詢專線)

如果你或周遭的人遭受到家庭暴力,請告訴學校師長或撥打113(婦幼保護專線)、110(警察單位)尋求協助。


高雄防暴e起來宣導短片



台灣展翅協會ECPAT Taiwan~遇到網路誘拐者會發生什麼事?

台灣展翅協會ECPAT Taiwan~遇到網路誘拐者會發生什麼事?

網路的世界存在著一些不可預知的風險,所以在網路的世界裡一定要懂得自我保護,不要讓自己在這個虛擬世界裡陷入危機

切記~三不四要

1.不拍攝不分享不持有

2.要求助要報警要蒐證要移除




子職教育宣導~有愛的地方才叫家

子職教育宣導~有愛的地方才叫家 

《包寶寶》 是一個簡簡單單卻動人心弦的暖心故事:一個孤獨老去的華人媽媽,每天忍受著空巢老人的痛苦。可是有一天,她親手做的小包子變活了,讓她再次感受當媽媽的快樂。

欣賞完這部小短片,孩子們是否該思索一下,我們在父母親的呵護照顧下長大,享有權利的同時是不是應該也實踐自己對家庭的責任?幫忙做家事分擔父母的辛勞、自動自發完成家庭作業省去父母親的操心、平時多跟父母親分享學校的點滴...讓家充滿愛

小包子的故事~中國式的母愛








8/28祖父母節,請給疼愛你的祖父母一個擁抱,說聲我愛您~(別忘了每年8月的第4個星期日)

你還記得上次和阿公阿嬤談天說地是什麼時候嗎?

你還記得阿公阿嬤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嗎?

祖父母節8/28就要到了,

別忘了給疼愛你的阿公阿嬤一個大大的擁抱!
大聲說出自己的感謝並說聲~我愛您!

唱出你心中的~感動~

陪阿公阿嬤看個小短片~道出心中的感謝

阿嬤的衛生紙


阿公的禮物



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

方法篇:找出目的〉辨識孩子4種不當行為的目的

出 處:今周刊

網址:https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/article/category/80409/post/201807020003/

文/羅梅英

 阿德勒提出「行為目的論」,每個人的行為都有一定的目的。爸媽不能只看孩子表面的行為,必須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,否則無從改變孩子的行為。

客聽一隅,媽媽忙著縫補釦子,6歲的小明坐在桌子前畫畫。小明開始用腳踢桌子,媽媽說:「不要踢了。」小明停了一會,沒多久又踢了起來。媽媽再喊:「不要這樣踢桌子!」但過了一會,小明又開始踢。媽媽氣得大吼:「我不是說不要再踢了嗎?你為什麼不停的做讓我生氣的事呢?」

 

阿德勒提出「行為目的論」,每個人的行為都有一定的目的。研究阿德勒的心理學家德瑞克斯(Rudolf Dreikurs),將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目的,區分為:過度尋求關注、爭奪權力、報復、自暴自棄等四類。

 

台北市立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張英熙指出,孩子出現不當的行為,問題在於他們對「如何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」有錯誤的理解,想要得到歸屬感和重要感,但用錯了方法。因此,爸媽不能只看孩子表面的行為,必須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,否則無從改變孩子的行為。

 

以小明的例子來說,孩子可能是無意識的想令媽媽生氣,他希望得到媽媽的注意力。如果他乖乖的、靜靜的畫,能得到媽媽親切的微笑和鼓勵,他就比較不會故意搗蛋、尋求媽媽的關注。

 

但孩子錯誤理解,以為當自己成為注意力的焦點時,才表示自己很重要。因此,他會找出各種方法讓別人為他而忙,例如哭哭啼啼、滿地打滾、作怪、拖延、打翻飲料等,或是用其他可以得到注意的方法。當爸媽為他的舉動暴跳如雷、被他激怒時,他可以確定他們知道他的存在。

 

如果是「尋求過度關注」的小孩,通常在大人斥責後會停止惱人的行為,至少會安靜一小段時間。但若他的目的是想「爭奪權力」,試圖要他停止只會加強惱人的行為。

 

如何辨認錯誤的目的?

 

該如何判斷孩子行為的目的?高師大教育系教授楊瑞珠表示,父母可以從自己的情緒感覺和孩子的反應,去辨識孩子自己也說不出來的行為目的,而不是從表面的行為懲罰他或獎賞他。

 

親子發生衝突時,爸媽如果感覺煩躁、受干擾,孩子可能是過度尋求關注。這時大人可以做的是:讓孩子參與任務,讓他感覺有力量、有價值。例如:媽媽和朋友講電話,小孩一直插嘴,媽媽可以請他看著時鐘等3分鐘,電話掛斷後跟他說謝謝,可以等媽媽講完電話,幫了個大忙。

 

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資深導師姚以婷提醒,有些行為並非不當行為,只是符合年齡的行為,例如幼兒還不會表達情緒,因此哭鬧。

 

另一種情況是缺乏知識或能力,例如不寫功課,可能是能力落後,需要的是家教而不是打罵。

 

《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》作者簡.尼爾森(Jane Nelsen)指出,同樣的一個外在行為,背後想追求的可能是四種錯誤目的當中的任何一種。例如:孩子不做功課,目的可能是吸引你的關注(注意我)、展現權力(你不能強迫我)、尋求報復(你看重成績更甚於我,讓我很受傷,所以我就傷害你),或是想表達他們覺得自己不足(我真的辦不到)。不同的目的,需要不同的干預及鼓勵方法。

 

2022年6月22日 星期三

親子家庭方案: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...

 

2021年4月12日 星期一

親子家庭方案: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...

者:蔡百祥
出處: https://seanpsy.blogspot.com/

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,如果如果可以多說一些「同理」的語言,即便當下沒有立刻改變孩子的情緒,但是也會為長期的高情商打下基礎。因為同理孩子的時候,會讓孩子有被照顧跟連結的感覺,大腦會感覺比較安全,才有心力學習情緒管理。



但是同理說來簡單,做起來很困難。遇到孩子在發脾氣的當下,大人通常也會被挑起負向情緒,或甚至於用更強烈的脾氣來壓制孩子的負向情緒,長期來看這樣其實不太好。因此蔡心團隊整理了一些實際上的例子給各位百香果家長/老師參考、使用唷(我先自首,圖上左邊的話,我有時候也會不小心脫口而出)。

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

挑剔的眼光,對孩子的影響是什麼?看看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怎麼說。

 

帶著挑剔的眼光看孩子,只會讓孩子感覺到:「我永遠不夠好」

2020/09/21 11:24

 

作者:陳志恆(諮商心理師)

資料來源:http://blog.udn.com/heng711/150836917

 

有一位母親和我分享,她與孩子互動時,深感挫折。原來,她就讀國中的女兒,常常不滿地抱怨:「媽!我這麼努力,妳為什麼都不讚美我?」。

我問她:「聽到孩子這麼說時,妳有什麼感覺?」

「我很生氣,也很挫折呀!」我想進一步了解,她說:「我生氣她根本不懂我的用心良苦!挫折的是,我又不是沒看到她的努力。問題是,她還有好多需要改進的地方,我也得指出來,這是為她好呀!」

我知道,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子的。其實不是沒有發現孩子的優點或長處,而是,比起肯定與讚美這些「有做到」與「做得到」的地方,把缺點或不足之處指出來,要孩子趕緊改正,似乎更為急迫。

--

做父母的自我懷疑,其來有自

「每次說到這裡,我們火氣都很大。我常懷疑,是不是我做錯了,我是不是一個不稱職的媽媽?」我看到這母親很洩氣,便進一步探問:「這些生氣或自我懷疑的感覺,還會在什麼時候出現呢?」

「一直都有……」眼前的這位女性,低下頭,眼眶泛淚,開始啜泣。

她說:「不知道為什麼,我就是常覺得,自己不夠好。我很努力想扮演好一個好媽媽、好太太,也希望自己在事業上能成功。我想,我應該做得也不差吧!但我還是覺得自己真是糟透了!」

「糟透了!」這三個字,是對自己深深的否定。我問:「有誰這麼說過妳呢?」她搖搖頭,她周遭的朋友們,都很羨慕她的家庭生活與工作成就,但她仍然感覺自己「糟透了!」她說:「我的心裡好像破了一個洞,任憑我怎麼努力,補都補不起來!」

--

那些無法被肯定的痛苦,複製到孩子身上了

我想問,這個洞,怎麼來的?多久了?對自己的影響是什麼?

「從很小的時候起,或許是國中吧,就覺得心裡有個洞了,然後,越來越大、越來越大!」

她閉上眼睛,沉思了一會兒,說:「我想到我的母親……」,我專注地看著她,她繼續說:「我想起她對我不滿的眼神,時常挑剔著我的一言一行,但是,我已經很努力了呀!……」邊說,兩行淚水不斷滑落。

「我好心疼!心疼自己,也心疼我女兒……」我大概知道問題的癥結了,但我希望她能在自我覺察後,用自己的語言,親口說出來。

「原來,我正在扮演當時我母親的角色,恨鐵不成鋼地數落著我女兒,而我女兒,就是當時那個我;原來,她也好辛苦呀!」

--

大人挑剔的話語,像詛咒般如影隨形

這位在學歷、事業與家庭生活上,都經營得有聲有色、令人稱羨的女性,卻總是對自己不夠滿意。就像被下了詛咒一般,她總需要去證明,自己很有能耐,自己是完美無暇的。只是,成績再怎麼亮眼,她依然不相信自己已經夠好了。

為什麼始終覺得不夠好?

因為,兒時母親對她萬般挑剔的話語,早已內化到她的心底。儘管她再不喜歡,仍不自覺地用母親的眼光、母親的話語,來鞭笞自己。於是,她每天兢兢業業,喘不過氣來;就如她自己說的:「心裡破了一個洞」,快樂不起來。

「一直到現在,我的母親仍然對我不滿意!」她說:「至少,她見到我,嘴裡說的,盡是我的缺點與不足。而每當我反駁她,告訴她,我很已經很努力時,她便看起來很洩氣。她說她是為我好,聽到她這麼說,我也很難過,似乎,我很不孝!」

--

仍然可以挑剔,同時每天多一點點肯定

「妳女兒也有類似的心情吧!」我說,她點點頭。我又說:「你希望妳女兒長大後,像妳一樣,心裡破個洞,永遠處在不快樂之中嗎?」

她搖搖頭,我問:「那麼,妳知道該怎麼做嗎?」

「我知道,別再挑剔她了!」我點點頭,接著問:「可是,要妳不挑剔,好像很難呀!」她又點點頭,說:「對呀!真的很難!」

「那麼,先接受自己會挑剔這個慣性行為模式,好嗎?不需要一下子改掉,你仍然可以挑剔,但是,每天有意識地多說一句肯定的話語,每天多一點點的正向聚焦,這樣就好!

其實,覺察之後,挑戰才要開始。她得先停止透過不斷向外證明自己成就的方式,來補心裡的洞;因為,這麼做,只是想證明給她的母親看。然而,她的母親大概不會有滿意的一天,她終將會持續處在挫敗之中。

我教她減快身心積極療法中的「交還父母法」(註),引導她在想像中,把過度承擔母親期待的部分,交還給母親。同時,也要她在生活中練習,肯定自己每個微小的努力。像是:「當你能欣賞女兒的表現,並表達出來時,請也別忘了肯定自己的努力!」

--

帶著自我否定長大,無法感受真正的幸福

這幾年,做了許多青少年輔導與家長成長工作,發現有不少家長,總是帶著挑剔的眼光,檢視孩子的一舉一動。這對孩子的成長,有什麼長遠的影響呢?

說真的,做父母的很難不帶著挑剔的眼光,因為,或許我們也是這樣被挑剔長大的。然而,每當我們挑剔孩子一次,就是讓孩子自我否定一次;孩子長大後,也會帶著挑剔的眼光,時時檢視著自己,而更多的時候,是否定自己與厭惡自己;即使成就再高,也無法感受到幸福。

這絕不是為人父母者,期待看到的吧!

(本文撰寫於2020年9月21日,文中案例為真實故事充分改編)


面對孩子的哭鬧,李坤珊老師的建議是什麼?

 

李坤珊:4步驟終止一哭二鬧三打滾

2013.10.01 (更新 2019.01.23) 

by 資深蒙特梭利老師 - 李坤珊 (親子天下雜誌) 
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52526

 

孩子會倒地撒野並非與生俱來,那是累積而來的「成功」經驗所養成的習慣。因為他的身邊,總有個輕易讓步的大人……

開學第一天,短短的三個小時之內,近四歲的萊萊,躺在地上像天要塌下來似的哭喊尖叫了五回。原因是什麼呢?很簡單!套用萊萊自己的話來說明,因為:「我不要排隊,我不要跟男生一起吃點心,我不要等,我現在就要,我不要收玩具……」只要不如她的願,她就馬上大喊:「NO……我要……」然後就往地上一摔,搥地哭喊。

撒野的旁邊總有個順從大人

萊萊的例子,你可能不陌生吧!不管走到哪個公共場所,總會看見那樣撒野的孩子,目的呢?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、想要發生的事、想要大人聽從就範。那樣的撒潑,有沒有用呢?應該是有!因為一個幼兒會到達那樣的景況,會用那樣的方式讓大人就範,可不是與生俱來的;那是累積而來的經驗,那是養成的處理情緒習慣。換句話說,剛開始的時候,當事與願違時,孩子只是不高興,或許會哭,或許會發脾氣。但這時大人拗不過孩子的發脾氣,見風轉舵,順從了孩子的要求,於是從這樣的連結裡,孩子學會:只要我發脾氣,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。日積月累下來,不要多久,像萊萊一樣的孩子,就這樣養成了哭鬧的習慣,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。

那我們該如何做,才能避免孩子養成這樣的發脾氣習慣呢?或是該如何幫助已養成一哭二鬧習慣的孩子呢?

第一步:告訴孩子你想幫助他

平靜的告訴孩子,你想幫助他,但他那樣哭鬧,你聽不懂他在說什麼,請他用說的來表達,像是:「讓我幫你,但你用哭的,我不知道你想要什麼,用說的我才聽得懂。」「我會幫你,但你一直大聲吼叫,我聽不懂你想要什麼,用說的我才聽得懂。」

第二步:告訴孩子哭鬧沒有用

一旦孩子停止哭鬧,嘗試以話語來表達時,對他表明哭鬧沒有用,讚許他以話語來表達的選擇和能力,像是:「哇,你用說的,我聽懂了,哭叫是沒有用的,我知道你做得到。」「我就知道你能用說的,現在我了解你為什麼生氣了。」

第三步:指認孩子的生氣情緒

先平靜的指認孩子的情緒,幫助孩子了解,大人確實知道他的需要,有了這個步驟,孩子比較能夠聽進大人接下來要提的建議。你可以對孩子說:「我知道你很生氣現在不能吃餅乾。」「我了解你很失望今天不能買玩具。」「不能馬上玩積木你很生氣是嗎?」「我了解你很生氣媽媽得去上班。」

第四步:幫孩子找到平靜途徑

在孩子比較平靜後,告訴孩子他目前有的幾個選擇,導引孩子選擇,讚許孩子的選擇,像是:「坐在這張『等候椅』上等,下一個就輪到你吃點心了,你可以做得到的!」「你生日的時候可以買禮物,今天我們只來看一看,你要繼續看?還是要回家?」「吃完飯後,才吃點心,點心在這兒等你,你相信你絕對可以先吃飯再吃點心。」

就是順著以上的幾個處理原則,萊萊在教室的哭鬧情況,愈來愈少,而且還會在發脾氣前,以話語來嘗試說明她的不高興和氣憤。但遺憾的是,萊萊在家裡仍是一哭二鬧,因為她的父母很怕孩子發脾氣,所以經常順從萊萊的要求。

哭鬧的背後藏著無助沒自信

暑假過後,那天開學了,我人還未進教室的門,就聽見小女孩的尖叫聲。從那個叫法,我可以想像,那個孩子應該是躺在地上哭喊和踹腳,而且八成是有人不如她的意,像是不讓她先吃點心,或不願意把玩具讓給她玩之類的事兒。

到了教室門口一看,果然與我猜測的一模一樣,新的助教一看見我,就求救般的跟我解釋:萊萊不願意等,萊萊堅持要先吃點心,萊萊說別人很壞等。換句話說,助教對萊萊的一哭二鬧三打滾撒潑束手無策。於是我走到萊萊像陀螺打滾的身子邊,平靜的看著她,然後在她喘氣的那瞬間,我說:「讓我幫助你。」然後我把雙手伸給她,等她。幾秒鐘後,我牽著又喊叫又哭叫的萊萊走到門邊,告訴她:「記得嗎?哭叫我聽不懂,用說的,我才能了解幫你……」

幾分鐘後,我牽著萊萊走回教室,帶著她坐在「等候椅」上。然後我當著萊萊的面,對助教說:「萊萊選擇坐在椅子上等,我就知道她做得到!」

是的,過了一個暑假,萊萊又在家裡養成了哭鬧的習慣。但在教室裡,她知道哭鬧是於事無補的,她經驗過該如何做,所以只要我加以引導,她在教室裡又回復了溝通的能力,也相信自己做得到。

一個會撒潑哭鬧的孩子,其實是很無助的,因為他們得想盡辦法,讓外界來滿足自己的需求。一個會大哭大鬧的孩子,其實是沒有自信的,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無法平靜下來,得靠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。帶領孩子面對失望生氣,從以話語溝通開始!

 

網路安全交友宣導

 如何安全地在網路上認識新朋友

網路交友要注意:

一、以誠信相待先從自己做起

二、彼此約定不要交換個人通訊資料

三、多一點時間讓彼此更加了解

四、保持距離提高警覺

五、不要貿然相約單獨見面

六、讓父母和師長知道你與網友的互動情形


防疫之路~攜手同步(COVID-19)

 


如果你需要心理支持,可以點一下線西國小小熊維尼信箱喔!